新松玺樾府与草木染 一抹跨越3200公里的“蓝”降临冰城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清末西方化学合成染料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对染料的运用,全部来源于自然。先民们从不同的草木之中萃取天然植物染料,通过传统工艺给纺织品上色,制成衣饰和家居用品——这就是“草木染”。
历经数千年风霜以及现代科技的冲击,许多“草木染”技艺都已散佚,只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以保留,并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话历史,染尽风华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利用温水浸渍植物提取染液;夏朝时,古人开始进行蓝草的人工种植;周朝设有专门从事草木染的官员“染人”;隋唐时期,以草木染丝织品沿着丝路传向西方;到了明清时期,草木染发展到了先进,皇家专设“颜料局”、“蓝靛所”,各种民间各种私家染坊也蓬勃兴盛。
草木之蓝,古艺赋美
草木染最常用的颜色,是蓝色。而天然蓝色染料的主要原料,是人们特别熟悉的一种植物——板蓝根。在广袤的云贵大山深处,随处可见的南板蓝根,孕育出了一种赏心悦目的天然染料:蓝靛。南板蓝根经过育草、选叶、浸泡、搅缸、淀泥、滤水、染色、气氧等多道工序,在织物上呈现出千百种不同纹饰与图案,让每一件衣衫都成为少有的存在。
非遗技艺,品鉴匠心
草木染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美丽,也是一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非遗技艺。如今,这一抹源于黔东南的自然之蓝,跨越3200公里,即将降临冰城。国庆假期,冰城排名前列「草木染非遗美学馆」即将诗意盛开,恭迎体验。
地址:三合路与规划科研路交汇处,VIP LINE:400-156-0036 转 416067 。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