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服务业仍处于就业上升通道

搜狐焦点哈尔滨 2022-01-18 10:26:0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原标题:中国劳动学会与贝壳研究院联合发布《居住服务就业发展研究报告》:居住服务业仍处于就业上升通道 来源:北青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1年,我国高校应届生创历史新高,全国整体就业形势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那么满足消费者购房、居住体验的居住服务业就业形势如何?一线居住服务者职业现状怎样?近日,中

原标题:中国劳动学会与贝壳研究院联合发布《居住服务就业发展研究报告》:居住服务业仍处于就业上升通道

来源:北青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1年,我国高校应届生创历史新高,全国整体就业形势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那么满足消费者购房、居住体验的居住服务业就业形势如何?一线居住服务者职业现状怎样?近日,中国劳动学会与贝壳研究院共同发布《居住服务就业发展研究报告》(后文简称《报告》)。《报告》从就业规模、创新模式、就业效应、居住服务者职业现状与挑战以及应对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回应。

居住服务业处于就业“上升通道”

《报告》认为,需求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居住服务业从业规模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仅法人单位就业的居住服务者超1800万,占全国总单位就业规模的5%。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居住服务业就业贡献率由2003年的2.4%上升至2018年的5%。

数字经济时代,居住服务业保持高就业弹性。这是由于居住服务需求的复杂性、个性化、线下特征使得服务者难以被技术完全替代,“人机共存”是居住服务者工作常态。

创新模式引发产业三重就业效应

《报告》分析,以贝壳找房为代表的创新商业模式,通过服务连接、技术创新以及规则保障,为行业带来三重就业效应。排名前列重,规模促进效应。创新商业模式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从就业资源机会和改善就业质量方面,对众多服务者及中小微企业产生规模促进效应。第二重,职业创造效应。数字技术及工具不仅提升传统居住服务者的服务效率和品质,增强就业灵活性,还不断创造新的职业类型和岗位。第三重,质量提升效应。数字化赋能促进总体质量提升,吸纳高校应届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作用不断提升。

居住服务者为职业发展而来,渴求社会尊重

《报告》提出,男性从事居住服务职业居多。居住服务者中男性占比68%,特别是维修、装修、搬家服务人员男性占比超90%。

居住服务者对高中农村青年有吸引力,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40.1%、40岁以下占比92.8%、农村户籍占比68.8%。

装修、维修多“老手”,家政、经纪人多“小白”。5年以上装修工人/工长占比达61%,家政、经纪人、搬家服务者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占比分别为44.3%、38.7%、30.8%。

收入随从业年限增加而增长。装修、维修人员从业年限更长,成为居住服务领域高薪职业,月薪中位数位于8000元至12000元,高于其他居住服务者。

居住服务者转行比例近四成,主要承接服务业、制造业人员转型。当中,半数以上经纪人之前从事工作与当前工作完全不相关,家装设计师同岗位转岗比例高达七成。

职业前景好、发挥专长、灵活自由是居住服务者择业或转行的共同动因。根据调查,经纪人的主要职业动因为提升能力、时间灵活和职业发展前景好,占比分别为43.3%、41.6%、29%,而能发挥专长和行业发展前景好是其他居住服务者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

居住服务者学习内容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主。培训频率上,房产经纪人和家装设计师学习时间更长,一周一次培训为常态。专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占居住服务者培训内容的六成以上。

居住服务者工作满意度总体较高。近六成经纪人工作比较满意或者非常满意。五成其他居住服务者工作比较满意。相比而言,搬家服务人员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居住服务者渴望更多社会尊重。近六成居住者认为社会对本职业的尊重程度一般或不尊重,其中经纪人最渴望得到更多社会尊重,近两成经纪人认为本职业不太受、很不受社会尊重。

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就业进化

居住服务者职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报告》发现,服务者不稳定、人才同质化、技能不足等困境制约着居住服务者的职业化发展。这背后有着相互交织的复杂原因。既有职业准入门槛低、社会认同感低的原因,也有收入不稳定、劳动权益保障不足、职业上升通道有限等现实因素。此外,加之人员短时间大进大出加剧同业竞争,很多服务者不得不选择超时工作等方式进行低水平竞争。

不可忽视的是,低学历、大龄服务者的职业数字技能鸿沟。如家政服务人员中40岁以上、初中以下学历占比超五成,数字技能转型难度大。

那么,承接大量中青年转行就业的居住服务业面对上述困境,该如何解决?如何实现从业者、企业、社会多方共赢?

报告指出,服务者、企业、社会和政府需共同提升服务者专业技能、共创良好就业环境以及构建多元职业保障体系。

首先,专业技能升级,职业化发展。构建多层次、全链条、分门别类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制度,包括加强产教融合、适度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对大龄服务者数字化技能培养。

其次,多方共创良好就业环境。既需要从业者通过自身专业素养改变职业形象,政府、企业积极引导社会破除职业偏见,也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任务安排和考核机制。

最后,多种用工形式与构建多元劳动保障体系。在传统用工形式基础上,开发灵活就业和新就业机会,为兼职就业、临时就业、零工就业提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企业需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并构建多元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切实提升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