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吃的那颗汤圆是什么馅的?

搜狐焦点哈尔滨 2019-02-19 11:38:5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千年中华和为贵,盛世佳节家和万事兴。值此元宵,希望太平公主的爱情故事能成为大家元宵节团圆宴上的美谈,希望我们在可以预见的明天,让生活回归到院子里,三代同堂,越来越和美 。

公元679年那年的上元灯节,注定要改变太平公主的命运轨迹,也注定要成为《大明宫词》爱情镜头里最难忘的一幕。

那年太平公主14岁,长安城里的东市彻夜狂欢,不仅有花灯,还有大戏。从未迈出过大明宫门的太平公主,人生排名前列次从宫里溜出来,排名前列次真正看见长安盛世的面容,排名前列次看见上元灯节的盛况。她和她的韦姐姐乔装成小太监的模样,造巡于川流如织的人群。那时候流行一种面具叫昆仑面具,时髦的人都戴着它在长安夜里狂欢,在这位初来乍到的公主眼里,像一个奇异而纷繁的梦境。太平公主也戴上了昆仑面具,大摇大摆地走在人群中。街上的人真的是太多了,不知何时她发现与韦姐姐走失了。她急的快哭出来,一张张地揭开出现在眼前的昆仑面具找寻她的韦姐姐。当她错将一位男子的面具揭开时,面具下的男人一脸惊讶地望着泪流满面的她。她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她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朦胧的向往终于排名前列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她目瞪口呆,仿佛面对的是整个幽深的男人世界。这个男子就是让她一见倾心的薛绍。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周迅和赵文瑄深情演绎的这一幕,成为了经典的爱情桥段,再现了大唐时期上元灯节的举世盛况。正如王维描绘的那样“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当时的盛唐是世界最繁华的都会,上元灯节也当之无愧是世界最盛大的狂欢节。转眼千年,又到了元宵节,又到了吃元宵的日子,大家在品尝各式馅料的元宵时,有没有想过当年的太平公主和薛绍会喜欢吃什么馅的元宵呢?

很可惜,太平公主所处的唐朝还没有元宵。 据考证元宵古称“ 浮元子”,起源于宋代,是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的一种小吃。自宋以后,吃元宵逐渐成为了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宵因外似满月,内裹蜜糖,不仅寓意生活、团圆与甜蜜,更作为一种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含蓄、中庸、圆融的“和文化”。

“和文化”是令西方文明羡慕的伟大生活智慧。自古以来“和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蕴藏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美食里,元宵、饺子、月饼……馅料包裹在面皮中,守护了馅料的鲜美,丰富了面皮的丰韵。而西方的美食是披萨,馅料平铺在面皮上,味道无法与中国的面食媲美。

“和文化”更是流淌在中国人的日常起居里,中国人的家园是四合院、是苏园、是坊巷。在围合的空间内,在自然的包裹中,守护了时光静好、至亲天伦。而西方的民居是在马路边,起居生活都暴露在外,惬意和宁静无法与中国的院子比肩。

“和文化”不仅美好了中国人的日常,更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力量。正是因为崇尚“和文化”,大唐可以让万邦来朝,大明宫外、长安夜里、上元灯节繁盛于世;正是因为承扬“和文化”,当代中国伟大崛起,再次傲居世界前茅。“和文化”大可兴邦、小可兴家,包裹在元宵里的“和文化”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甜蜜;蕴藏在院子里的“和文化”,让我们的生活一代比一代美满。     

千年中华和为贵,盛世佳节家和万事兴。值此元宵,希望太平公主的爱情故事能成为大家元宵节团圆宴上的美谈,希望我们在可以预见的明天,让生活回归到院子里,三代同堂,越来越和美 。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