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和院 | 院子里的“妈妈树”

搜狐焦点哈尔滨 2019-05-10 11:45:0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中海和院,愿每一位母亲都能拥有一个属于她们的庭院。

郭沫若,现代文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是融史学、文学、书法、翻译于一身的“大家”。

其故居——前海西街18号曾是清乾隆宠臣和珅的花园,后归属恭亲王府。民国初年,为同仁堂的支脉——达仁堂创办人乐达仁所购买,将其修建成中西合璧式庭院,新中国诞生之初献给国家。

1963年11月,郭沫若与家人迁居此处,并在这里渡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15个春秋。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一生著作众多。其1942年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银杏”一文,描绘出了银杏的坚毅与无私,他称赞银杏是“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而且认为银杏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

银杏树,是郭沫若最喜欢的树。

同样在他故居的院子里也有一颗他亲手种的漂亮的银杏树,那便是郭沫若最喜欢的“妈妈树”。

郭沫若故居——前海西街18号是一座四合院。

宅门面东,入门为大型砖砌照壁,照壁后有两座土山,山上树木很繁茂。住宅部分居于北侧,是个两进院。垂花门、正房与东西厢房之间由回廊相接。院中牡丹丛生、海棠高大。就是在这里,院门左转,便是郭沫若先生亲手种下的“妈妈树”。

“妈妈树”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那是1954年的春天,郭夫人于立群患了重病需要去外地治疗,在她离开北京的第二天,郭老带着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回一棵只有手腕粗细的银杏树苗,种在当时居所大院胡同5号院里,郭老为她起了“妈妈树”这个名字,寓有“孩子们少不了妈妈”的深意,希望妻子早些回到孩子们和自己身边来。

后来搬到此处,他把这株银杏树移植过来,后院正房中间三间为郭老夫人于立群的画室和卧室,被孩子叫做“妈妈屋”,夫妻俩人经常在这里观摩碑帖,切磋书法。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棵银杏树的灵性。

1979年2月,郭老逝世未满一年,身体一直虚弱的于立群老人不幸也相继病故。第二年,“妈妈树”仿佛知道主人去世,决心要随他们而去一般,大病一场,濒临枯槁,树皮整片整片地暴裂,后又渐渐生出新树皮。可是10年后又遭劫难,在一场暴风雨里被刮断了主枝,但她依然顽强活下来,也许是因为郭老的青铜座像在银杏树下,一直微笑地看着她。

一棵银杏见证一段历史,一座院子陪伴一个家庭。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赴美拜访建筑大师赖特想要学习建筑理论,赖特却说

“回去吧,较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而其中最美的,是中国人的院子。

——

院子里,

有那颗最漂亮的树,那是对妈妈最美好的祝愿。

院子里,

有妈妈温暖的笑,那笑容滋养了一整个童年。

院子里,

藏着中国人最难割舍的情结。

中海和院,

愿每一位母亲都能拥有一个属于她们的庭院。

院子里,

有妈妈和阿姨们在钢筋水泥里觅不到的寒暄。

院子里,

有妈妈每逢节日都翘首以盼的团圆。

院子里,

有每一位子女对妈妈深深的祝愿——

母亲节快乐。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