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容生:坊巷吹来“无声的风”

搜狐焦点哈尔滨 2019-07-18 13:22:2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一片三坊七巷,化做林容生笔尖艺术。

天上的云,聚着,又散了,那是因为有风的缘故。树上的叶子绿了,摇曳着,那也是因为有风的缘故。水波荡漾着,花开了,那还是因为有风的缘故。没人知道风的形状、风的色彩、风的声音,但我们置身于山水自然之中,总能感觉到风的存在……当风有了灵性的时候,它是五行五色的。万物之形即是风之形,万物之色即是风之色。当一切都被我们用笔墨丹青凝固的时候,风是无声的。无声的风,是一个美丽的梦!

——林容生《无声的风》

初读《无声的风》,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作者是一位作家,但他其实是一位画家。

林容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

1958年,林容生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由于父母收入微薄,年幼的林容生由外婆带大。外婆受过好几年私塾教育,会作律诗、小楷毛笔字写得很好,给了他最初的文化熏陶。在外婆带领下,他排名前列次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结缘。有一次去拜访舅公龚礼逸——彼时福州书画界名流,首次看见他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年幼的林容生虽看不懂笔墨沟壑的奥妙,但那“奇妙”的画画方式及舅公案头上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都深深震撼了他。

而真正让他找到艺术世界中那片精神家园的,却是福州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它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的美称。

林容生在三坊七巷一处老屋里前后居住了34年,他家南面的窗对着邻居后花园,老桑树常常探着嫩芽伸进自己屋内。夏日夜晚,月光透过摇曳的枝叶洒在白色的院墙上,透过小小的窗口,林容生欣赏到了大自然给予的不同韵致。

除此之外,老屋还带给他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由于身体孱弱,林容生主要在老屋范围活动。幼小的他发现:透过东边窗望出去,不同斜面的大屋顶一片连着一片,曲线流畅的山墙有节奏地起伏,屋脊墙边几颗细弱的小草随风飘摇,形成了线与面、静与动的对比与和谐。

从此,林容生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用画笔为自己画出了未来与梦想。成为画家以及画作特点的原因,林容生曾表示,是他小时候生活的坊巷培养了其文人的气息。

2000年左右,林容生听闻三坊七巷将要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出于对自小生存环境依恋的本能,他一口气画了数量众多的相关题材作品,取名《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系列作品35幅,堪称是林容生较具个性、最富情感深度和精神意蕴的代表性作品。该系列将福州的三坊七巷、民俗风情等,以抒情性质纳入画面,简寥而又深沉,洗练而又丰富,洋溢着一股清新隽永的恬逸境界。

作品的背后,展现的是林容生个人内心浓浓的乡愁,他把对故园的眷恋、旧梦、难以割舍的柔情、童年时光的回味等汇聚成内涵丰厚的绘画意象,触动人心本色。

中国画家洪惠镇评价《三坊七巷》:一座苍苔斑驳的庭院、贴着红联的门洞、窗前或墙头养着盆花、偶尔檐下挂个鸟笼、门道里停辆自行车、园里宅后种些花木或菜蔬、兰天白云倒映在屋前池塘……日光熹微,没有风,也没有人影,时间凝固了,一切笼罩着悠闲、恬静与平和的浓郁情调,那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桃源境界。

然而它却不是文学虚构,是画家深入生活,面对真实的农居产生的诗意感受。或者说,他用艺术筛选净化了生活真实,把它们酿成醉人的春醪。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也说过,林容生的作品有着让人感到亲切的意境和可以步入的空间,他以传统的“大景山水”结构为基点,在画面中着重表现“身临其境”的感受。他把生活过的福州三坊七巷化作艺术,以对话之心,以朗净之笔,造南园巷陌民居之境,把自己与文人一样向往的理想生活依次缓舒。

看《三坊七巷》,仿佛林容生走过的坊和巷都是诗意桃源。其实三坊七巷拥有的坊巷制的规划架构,一轴几坊的景观格局,最适宜勾勒出居住环境的古韵风雅。

地灵而人杰,三坊七巷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了福州的骄傲。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