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院子,也是人生的乌托邦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林语堂先生1936年8月移居美国,旅美30年,他不置一寸房产,始终盼望叶落归根。决定回台湾时,台湾当局惊喜不已,专门在阳明山上划出一块地,供他自行建设,以示对名仕归乡的礼遇。
林语堂与他的“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先生对于生活的追求格外纯粹,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庭院只是一处有天有地的空间。然而,在林语堂这样的大师眼中,屋前的院子对他而言并非“显宅之大”的物质标榜,而是在院子里能发现美的哲学,找回生活的本真。
他向往自然,向往庭院,渴望“把大自然带回家庭里来”。
他把闲暇看作是“精神上的屋前空地”,悠闲不仅印记在庭院的轨迹里,还在于经营恬淡的生活氛围。
因此,当他谈及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时,是这样说的。
“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因为是一个近情的人,而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跟周遭的人物在一起。”
——《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曾在早年时提起他的愿望—
“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
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
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
我要院中几棵竹树,几棵梅花。
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亮的天气,可以看见极蓝的青天,如北平所见的一样。”
这样的情境,也一样渗透到了他的《京华烟云》,搭配竹树梅花,演绎着民国时期的爱恨情仇。
老舍在林语堂的基础上,把心中的那个小院儿又加了几笔点缀:院中至少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蝈蝈随意地鸣着。
后来,老舍含恨投了北京的太平湖,一代名家与那个乌托邦永远作别。
而林语堂则实现了他的造院计划:院子中有树,有一个小鱼池,右边是书房,左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阳台面对绿色的山景。房屋下是斜坡,走下去便是草地,种菜种花养鸡。
是院子,也是人生的乌托邦
自古以来,名人雅士皆对院子情有独钟。这面围墙内外,成就了数不清的风雅趣事和美谈佳话。院子成了他们的精神归宿,也赋予了主人更多的诗意和神秘感。
院子里有春夏秋冬,有人们的生活日常和种种情绪。住在院子里,每一处景致都是你的朋友。归家、穿堂、入院,院中林木虽然无言,却为你过滤掉了生活中的繁杂事务。而院子自身,更是一种文化,一个烙印,是国人心中一片私密的天地。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院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已融为一体。
懂院子的人,懂得美的哲学,也懂得生活的本真,对院落更是有着深厚的思念与情怀。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