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去化节奏 2020年首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降12%

搜狐焦点哈尔滨 2020-02-02 10:12:2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为配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1月26日中房协倡议企业暂停各地售楼处销售活动,使得春节期间的“返乡置业”行情戛然而止,各大房企的项目去化节奏也受到一定影响。

为配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1月26日中房协倡议企业暂停各地售楼处销售活动,使得春节期间的“返乡置业”行情戛然而止,各大房企的项目去化节奏也受到一定影响。

那么,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1月,百强房企业绩如何?

1月31日,克而瑞发布的《2020年1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显示,截至1月末,TOP100房企实现操盘口径销售金额5097.05亿,较去年同期降近12%。

拿地方面,克而瑞今日(2月1日)发布的《2020年1月中国房地产企业新增货值TOP100排行榜》显示,1月份土地市场成交量明显走低,价格同比也出现下降,近四成百强房企1月份未拿地,拿地销售比跌至0.27再创新低。

百强房企销售门槛同比降近两成

虽然2019年百强房企各梯队的销售金额门槛继续提升,但增幅较2017、2018年已明显放缓。在行业增速放缓的大背景、叠加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1月百强房企各梯队的销售金额入榜门槛均同比降低。截至2020年1月末,TOP100房企销售操盘金额的入榜门槛仅9亿元,同比降低19.1%。

而龙头房企的销售规模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万科1月份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567.3亿元,同比增长16.1%;碧桂园和恒大分别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465.1亿元和410.1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2020年1月房企销售TOP20 数据来源:克而瑞

截至目前,已有包含湖南、江西、广东、海南、黑龙江以及成都、重庆、福州、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在内的至少60余个省市下发通知,要求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但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1月份原本就处于传统销售淡季,疫情大规模出现的时间已接近1月底,因此对房企销售的直接影响并不太大。”

尽管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导致线下销售停滞,但碧桂园、融创、金茂、绿城、雅居乐等房企纷纷加大了线上销售渠道的推广力度,通过自有平台、自建APP、微信公众号、进驻电商平台等多种形式全面启动线上销售服务。

这种线上的创新能否真正促进销售?对此严跃进分析认为,“现在看销售改善还是体现在老客户,春节前看过了就交易的,如果完全没看过的,也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就直接购买,最多是进行预定。”

克而瑞报告指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面前,预计今年一季度全国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交易将会明显下滑,行业整体业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较大影响。

“1月下旬开始楼市交易量就下降了,市场需求后续还是有变化的,疫情影响下,2月份销售肯定是起不来了,但如果2月不释放,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3月份还是能补回来的。经济受到影响,各地政府还是有刺激经济的意愿的。”严跃进续称。

数据来源:克而瑞

房企拿地销售比1月份再创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销售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持续回落。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首月,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仅有0.27,与历史较高点2017年的0.58相去甚远,行业谨慎程度远超往年。分梯队来看,TOP10房企拿地销售比仅为0.2,TOP11~20、TOP21~30房企拿地销售比分别为0.37和0.41,第二、三梯队企业拿地最为积极。

2020年1月房企新增土地TOP10 数据来源:克而瑞

具体到城市层面,百强房企拿地建面TOP10以二线城市为主,尤其西安、杭州1月份土地成交放量,滨江、绿城均在杭州大本营有所斩获。此外,融创、旭辉、阳光城也积极在杭州纳储。从房企拿地分布看,一线城市仅占2%,土地资源仍然稀缺;百强拿地比较集中于二线城市,占比达到55%,三四线城市占比为43%。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1月新增货值TOP100总量达5010.2亿元,门槛为13.3亿,较2019年同期下降13%。从新增货值各梯队的集中度来看,排名前列梯队货值占百强总货值33%,总价、建面占分别百强38%和31%,且主要以操盘金额TOP20企业为主,如融创、保利、中海等。由此来看,规模房企新增货值优势依然明显。

严跃进认为,拿地销售比有所降低有其客观原因。“北京上海近期暂缓了多宗块地的拍卖,所以客观看虽然拿地销售比降低、企业投资有暂缓的迹象,但实际上也没有太多的投资窗口,所以并不需要太悲观。”

克而瑞预测,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今年春节三四线城市“返乡置业”落空,房企业绩及拿地积极性受挫,加之春节假期延长、土拍时间被迫延迟,预计2月份土地市场成交量将持续走低。

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