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库白皮书:"90后"立遗嘱增多 8成名下有房产

搜狐焦点哈尔滨 2020-03-30 09:18:1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今天,中华遗嘱库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方式对遗嘱大数据进行解读。 据介绍,七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在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广西、上海、重庆、杭州、新疆等9个地区建立了遗嘱登记中心。截至2019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19.5万人次,

今天,中华遗嘱库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方式对遗嘱大数据进行解读。

据介绍,七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在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广西、上海、重庆、杭州、新疆等9个地区建立了遗嘱登记中心。截至2019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19.5万人次,登记保管了16.5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781份。

2019年4月3日上午,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二登记中心正式启用,市民办理遗嘱登记排队时间长的问题将有所缓解。

图片摄影:和冠欣

40岁人群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主力军”

今年,中华遗嘱库首次公布年轻人立遗嘱大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底,中华遗嘱库共协助2333位60岁以下中青年人订立登记遗嘱,其中男女比例约为4:6,女性人数明显高于男性。中青年立遗嘱人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间,40周岁至49周岁年龄段立遗嘱人数量增长迅速,占比从2017年的27.96%上升到2019年的34.38%,平均占比为33.99%,其次为50周岁至59周岁年龄段人群,2017—2019平均占比29.1%。

从三年的数据变化情况来看,中青年立遗嘱人呈增长态势,且年龄段越低,增长趋势越明显。“90后”中,2017年立遗嘱人数为61人,2019年为169人,三年间翻了近2.5倍。

相比于60周岁以上人群,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遗嘱登记财产种类更丰富更均衡。公司股权、保险单的比例远远高于60周岁以上人群。

遗嘱中,“其他财产”如虚拟财产、合同权益、债权、收藏品、个人物品、保管箱等内容也很丰富。

此外,在不动产登记的件数上,中青年人的遗嘱中比较多的是2处到3处不动产,这个比例占到了70%。

财产分配“闺蜜”“好友”也在其中

从白皮书发布数据显示,中青年人因为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因年龄变化差异较大,立遗嘱的原因也呈现出较明显的不同。

相比20多岁的年轻人,30周岁以上人群的立遗嘱理由更加多元化。从“防范自身婚姻风险”到“防范子女婚姻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两项的比例始终是多数立遗嘱人考虑的核心问题。

与“立遗嘱理由”这一数据相呼应的是“立遗嘱人财产分配意愿”。

白皮书对于中青年立遗嘱人选择的排名前列顺序继承意愿情况进行了统计,除了父母继承、配偶继承、子女继承以及孙子女继承这几项常见的继承人外,选择“其他”的比例特别引人注目,在40周岁以上人群尤为突出。

中华遗嘱库管理服务部主任汤婷婷分析:“40周岁以上人群,家庭结构、人际关系和情感冲突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年龄段,这个阶段的人在订立遗嘱时需要考虑的地方也会特别多。在我们实际登记过程中,这一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中有些人会因为种种原因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给到闺蜜、好友。”

汤婷婷讲述了一个自己曾接触过的一位立遗嘱人的故事,那位女士当时的年龄在40岁上下,离异,独自抚养一个10岁左右的女儿。“她是一位企业高管,年薪百万。平时工作很忙,女儿一直都是由她的父母在带。她当时选择来立遗嘱就是考虑到自己工作压力大,经常出差,怕出意外后自己的财产旁落,让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陷于困境中。”

因此,这位女士在考虑财产分配时就提出要将自己的一部分财产给到闺蜜。“她说闺蜜是一起玩到大的,对其人品特别相信。她希望如果发生意外,闺蜜能够帮忙照顾她的父母和孩子。”

立遗嘱企业高管最青睐 全职太太很关注

白皮书对中青年立遗嘱人的职业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更偏爱立遗嘱,其中以企业高管比例较高,达到了30%,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23%。

值得注意的是,自由职业和全职主妇的比例虽然不高,但这两类群体显然对家庭与风险高度关注。

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二登记中心主任崔文姬说,平时常会有一些全职太太过来咨询,“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下,自己没收入,另一半收入高工作忙,都会让这些女性倍感压力。特别是担心自己发生意外后,丈夫是否会再婚,再婚后是否会导致子女和父母的权益受到损害,导致自己的财产丧失控制权,成为她们最忧心的隐患。她们想通过订立遗嘱等方式安排自己的财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崔文姬说。

父母买房挂名子女名下 “90后”房产分配多

去年,“90后”立遗嘱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一波热潮。此次,白皮书描绘了“90后”立遗嘱人的群像。

目前,我国允许订立遗嘱的较低年龄是18岁。“90后”人群立遗嘱增长的趋势来看,接受并愿意订立遗嘱的人数在增多。

“90后”人群立遗嘱还给遗嘱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财产种类。与其它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其一个突出的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都是他们常见的财产类型。

从分配财产的内容中可以看到,80%立遗嘱的“90后”已经有自己的房产。而且,几乎所有“90后”在写遗嘱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银行存款纳入遗嘱分配的财产当中。

汤婷婷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她发现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的现象很普遍,还有的父母甚至会将自己的部分股权挂在子女名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要订立遗嘱的重要原因,防止自己发生意外财产丢失。”汤婷婷说。

单身人群、再婚家庭立遗嘱渐成“刚需”

从中青年立遗嘱人的婚姻状况来看,主要以“已婚”人群为主。再婚家庭以及单身人群渐成中青年立遗嘱人中的“刚需人群”。

中青年立遗嘱人夫妻同立遗嘱的比例和单方订立的比例相对持平。双方同立的比例要远远低于老年群体的同一数据。这一数据也与立遗嘱人的婚姻状况数据相呼应。

崔文姬介绍,单方订立的通常为单身人群或者再婚家庭,“再婚家庭一般情况比较复杂,有一方先来咨询然后再去说服另一方,但也有背着另一方前来咨询订立的情况。”

老年人立遗嘱:理解老伴儿再婚但房产得留给孩子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2019年间,遗嘱中所涉及的继承人多为配偶或子女;但数据表明,“子女直接继承”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配偶先继承,子女后继承”的比例逐年在上升,说明群众开始普遍意识到要优先考虑保障配偶的晚年幸福生活。

此外,由孙辈直接继承占比13.19%。选择“子女直接继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选择“其他分配方案”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

崔文姬介绍,他们在日常接待中常听老人说:“要是哪天我走了,这房子是我们老两口一辈子辛辛苦苦挣下的,得我俩都走了,才能给孩子。”“万一我先走了,他/她要是再找一个我没意见,现在都追求生活质量。”不少老人对老伴再婚的事儿显得很豁达,但一提到房产就有些含糊,“房子可不能给他后老伴儿,得给我们的孩子。”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一方面希望房产由子女继承,但又担心老伴居住受到影响,在老伴在世的情况下不希望子女直接获得房产。可如果将房产指定由老伴继承,则又担心老伴再婚后,将房产转赠给外人,希望对老伴做出限制。

陈凯认为,这一难题有望在民法典出台后得到解决。目前,正在审议的民法典草案中,对居住权和遗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民法典规定可以通过立遗嘱设立“居住权”。“这就意味着,房产在当事人去世后,可以由其指定的人居住,但居住权不能转让、继承,因此居住人在世的时候可以居住,但在居住人去世后,房产的归属仍然由产权人控制。”这将极大方便老年人对自己权益的保护,既可以照顾配偶的生活,也维护家庭财产利益。

配偶互相继承,天津地区较高

从登记遗嘱财产的类型和遗嘱财产分配方案的数据看,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别。

汤婷婷介绍,北京地区的遗嘱中,军产房、房改房、福利房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上海地区的遗嘱中,理财合同、证券基金的比例居全国排名前列;广东地区的遗嘱中,拆迁房、宅基地的比例也高于全国其他城市;作为西南部的直辖市,重庆地区在遗嘱中处置银行存款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对于遗嘱中财产分配方案,选择配偶互相继承的以天津地区较高,上海和江苏的这一比例较低;江苏和杭州的立遗嘱人更多地选择将财产直接由孙辈继承;选择其他意愿的立遗嘱人上海、北京地区最多。“其他意愿”一般是指将财产进行捐赠,

疫情期间“微信遗嘱”温情嘱托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人萌生了为至亲好友留下嘱托与寄语的念头。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中华遗嘱库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紧急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

目前,法律上并没有“网络遗嘱”这种遗嘱方式。陈凯表示,此次推出的“微信遗嘱”服务实际是一种“情感遗嘱”,主要是用来传递嘱托。开通一个月以来,已有近千位网友订立,既有八旬老人也有刚成年的年轻人。

据了解,目前“微信遗嘱”的内容主要以“对子女的寄语”“交代亲人相互照顾”“对亲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回忆往事”等情感内容为主。表达最多的还是对子女的嘱托和祝福。年轻人中,对父母的寄语多于对恋人的叮嘱。但陈凯同时提醒大家,涉及财产内容的遗嘱,还是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办理。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金可

编辑:黄品超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