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唠城史:犹太人在哈尔滨

焦点网友99001092438 2016-08-02 08:32:3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谈到哈尔滨的城市历史,就不得不提到犹太人在哈尔滨的侨居史,今儿咱们就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去重温一些老故事。

最近这段时间,小明对于哈尔滨的城市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寻找各个年代关于哈尔滨的史料的过程中,小明越来越觉得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底蕴超乎想象的深厚。而谈到哈尔滨的城市历史,就不得不提到犹太人在哈尔滨的侨居史,今儿咱们就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去重温一些老故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这座松花江畔的新兴城市一度成为远东地区较大的犹太人聚居中心。从1899年排名前列位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迁居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位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犹太人在哈尔滨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在哈尔滨定居期间,犹太人创办了犹太人宗教公会、犹太人妇女慈善会、贫病救济会、养老院,建立了多所犹太会堂、医院、学校、图书馆、银行以及大量工贸企业,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社会体系。

哈尔滨人以特有的善良和诚挚,热情接纳了这些漂泊已久的异乡游子,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关心。而犹太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土地与人民,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商业智慧,与哈尔滨人民休戚与共,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成为哈尔滨早期金融业、工商业的奠基人及哈尔滨最早走向世界市场的开拓者。他们的努力拉近了哈尔滨与世界的距离,使这里的商贸异常活跃,哈尔滨的城市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拥有了自己最早的银行、商场、保险公司、啤酒厂、卷烟厂、高级宾馆……

犹太人非常注重基础教育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培养,当初办学留下的校舍建筑至今犹存。现在位于道里区通江街86号的哈尔滨朝鲜族第二中学,就是从前的犹太中学旧址。早在1903年,哈尔滨已经出现了犹太小学,但实际上规模和教学内容上都没达到小学的标准,校舍也是租用中国人草房。日俄战争后哈尔滨的犹太人激增,才有了真正的犹太小学,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小学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10年,位于朝鲜族第二中学校址的犹太小学正式落成开学,校舍是一排平房,五年制教育,除了常规课程还教授希伯来语。1916年扩建为中学,费用全部来自哈尔滨犹太人的捐赠,学校修建了犹太建筑风格明显的两层建筑。犹太中学后来迁至道里高加索街,这座建筑后来成为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所在地。

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成立于1924年,学校不仅以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的名字命名,还完全按照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学大纲办学,聘请了著名小提琴家迪龙、钢琴家戈尔德施坦、大提琴家施贝尔曼任教,培养出以大提琴家鲍斯特列姆为代表的一大批侨民音乐家。

建于1906年的哈尔滨犹太总会堂,也称哈尔滨犹太旧堂。1931遭遇大火,此后对这座教堂进行了改造和扩建,目前此建筑主体仍在,但在1963年底被关闭。位于道里区经纬街162号与经纬五道街交角处的哈尔滨市公安局俱乐部,是原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旧址,称犹太新堂,曾是东北地区较大的犹太教会堂,可同时容纳800人做礼拜,这里也是哈尔滨犹太公共图书馆所在地。

哈尔滨犹太人墓地始建于1903年,原址在哈尔滨市太平区太安街。1958年,哈尔滨将犹太墓地迁到市区东郊的皇山。1977年,哈尔滨出巨资修复墓地,建立了甬道、围栏、门厅和看守屋等。现存墓地中,有当年活跃在哈尔滨的著名企业家、市政管理者、音乐家、作家、演员和银行家的墓穴,安葬着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亲属,哈尔滨犹太人的精神领袖亚伦· 吉塞列夫以及当年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会长亚·考夫曼的亲属们。犹太人墓地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造型各异的墓碑包涵了许多宗教故事,体现了犹太文化。近年来,许多犹太人后裔纷纷到哈尔滨观光、扫墓,凭吊先人,对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和埋葬犹太人的墓地寄予深深的怀念。

历史上,哈尔滨犹太人最多时达2万余人。他们在这块沃土上自由地从事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几十年,以自己的团结坚毅、聪明才智和勤奋耐劳,为哈尔滨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今,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他们视哈尔滨为其再生之地和排名前列、第二故乡,曾有侨居哈尔滨的犹太人在回忆录中记载:中国是一个给了我们健康的童年、幸福的青年以及较高尚人格的国家……哈尔滨永远是曾经生活在那里的犹太人和他们的后代最美好的故乡……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